小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矫正 -凯发娱发k8官网

> >

小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矫正

作者:      点击数:

所谓从众,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、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,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。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,对身心发展尚不完善、知识和经验较为缺乏的小学生来说,消极作用是随处可见的。下面试对小学生的几种从众心理和行为进行剖析。

一、几种常见的小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

1.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从众。

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: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,只要有一个人说出答案,不管对错,马上就有学生毫不迟疑地重复。如果老师有意地追问一句:这样对吗?又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对。这种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、盲目从众的情况,严重干扰了教师利用提问达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。

2.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从众。

在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或自发的小组活动中,经常有学生为了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别人的认同,而压制自己的主观意愿,心甘情愿地跟在别人后面,接受别人的指挥,甚至对别人的一些错误要求也会照做不误。

3.交往中学生的语言从众。

孩子们碰到一起,在交往中运用的语言也常会相互影响,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学生的新奇、有趣甚至粗鲁的语言都可能成为大家模仿的内容,什么哇噻、帅呆了、酷毙了、去死吧等,会时常从小学生口中蹦出。

二、小学生从众心理的根源探析

1.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行为。

那些学习成绩不好、活动能力偏低的学生,在老师、家长、同学长期一次次的负面评价下,不仅学习、生活的自信心受到打击,同时还会陷入别人学习好、能力强,只要与他们保持一致就不会犯错误的认识误区。因此,为了少挨批评,他们只有选择人云亦云,即使有时已经看出其他同学的错误,他也会因不自信而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,在内心保留自己的想法,却表面从众。

2.集体规范压力过重,容易使学生产生从众心理。

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生活,必然要遵守既定的行为准则和角色规范。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会产生一种压力,使得一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、认同感和归属感,更为了消除自己被群体孤立后的恐惧心理,只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,紧跟或参照他人方式行事,并无条件地遵从群体的规范,在从众中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。

3.迫于一时情景,学生会产生从众心理。

在特别的情景或特定的场合下,缺乏一定判断力的小学生极易出现从众行为。如有一次我们教室内一扇窗户的插销坏了,有5个男生爬了窗户,追究下来竟然有个同学很委屈地说是跟着班委干的,他还说知道这样不对,可看到张××(学习委员)也做了,就以为没事。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判断力而产生的不良从众行为。

三、小学生从众心理的矫正

针对小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,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,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
1.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,激活学生的自信心。

研究表明,课堂上的问题大部分是教师提出的,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程序性的,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多限于表面;况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,尚不能深入思考,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。所以,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的习惯,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、提出假设、多方求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求异性、独立性和创新性;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告奋勇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。具体到教育教学中,我们应启发学生从不同层面、不同角度挖掘问题、深入探究,鼓励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,提倡一题多解、一问多答,特别是对于学生仍不成熟的、甚至是错误的想法,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。因为只有在不断获得肯定、支持、赞赏的过程中,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,从而克服学生盲目从众的心理。

2.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,引导健康的集体舆论。

在健康向上、自律友善的班集体中,学生相互间能够取长补短,一方面可汲取到同伴的智慧经验,扩展自己的优势,另一方面可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,克服不良言行,使良好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。

首先,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,增加集体凝聚力。在教育实践中,当学生面对周围发生的难以正确判断的事件时,班主任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,如讨论、说理、角色扮演、情景重现等,引导学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明白不良言行的根源和危害,弘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,促进正确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的养成,从而强化个人的良好行为。在这一良性循环中,使学生的归属感得以增强,情感得到认同,成就感得以满足,团体的凝聚力得到加强。

其次,要确立健康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榜样。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班级舆论的导向,一方面要以自己规范的言论和行为影响学生;另一方面还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,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,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那些导致产生不良言行的错误舆论,使学生在认识、行为上分清是非,并充分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,树立良好榜样,引导学生在从众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的言行。

再次,教会学生应对消极的群体压力。随着相互间交往的增多,小学生极易形成非正式群体。由于对自己所处群体的依赖和信任,他们往往会屈从于小群体而盲目从众,但小群体的舆论并非都是健康的。对此,班主任必须在引导学生正常交往的同时,对自发形成的良好舆论和行为规范加以鼓励、赞赏,对不良的倾向予以制止或转化。在此基础上,要着重鼓励和训练学生敢于拒绝不良言行,克服自身弱点,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群体的正当利益。另外,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心理暗示,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导等方法,达到制止学生消极从众并转向良好行为的目的。

3.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。

传统教育中,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,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,学生很少能获得发表个人见解和对教师提出要求的机会,久而久之,学生的自主性、独立性严重丧失,人云亦云、听话被认为是好学生的评价标准,更强化了学生的从众心理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,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,处于动态的成长、发展过程。教师绝不能把学生看作被动的、什么也不懂的、完全受制于人的小孩子,更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强加给他们,否则不平等师生关系下只能培养出依赖、懦弱、奴性、盲从或逆反、对抗的学生。在当今网络和信息时代,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,因此,教师更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。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时间和空间,更要变单纯的教师要求、学生服从为师生彼此尊重、相互理解,在师生间搭建平等、民主、关爱、信任的对话平台,培养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,这是避免学生盲目从众的关键。

4.加强心理健康教育。

小学生盲目从众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。因此,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加强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,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了解社会、增长经验、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,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,这是防止、克服小学生不良从众心理和行为的根本所在。所以,在教育教学过程中,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,努力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,包括学生的自信、意志力,对传统、权威的大胆怀疑和批判,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等;还要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,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体意识。传统的只强调集体意识的教育,忽略了个体意识,学生只知盲目、被动地随大流和无条件地服从集体,不能独立地判断是非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、坚强的意志、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。

萧伯纳曾说过,你有一个苹果,我有一个苹果,相互交换,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;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,我有一种思想,互相交换,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。所以,我们必须尽可能消除从众心理抑制学生个性发展、束缚学生思维、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消极影响,引导学生在更多的思维碰撞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,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。

 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