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故事。
孔子一生勤奋学习,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阅读《易经》。像《易经》这样厚重的书,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,所以叫“韦编”。《易经》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,学起来非常吃力。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,终于把《易经》通读了一遍,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。过了不长时间,他又读了第二遍,掌握了这本书的基本要点。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,对其中的精神、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。后来,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和给弟子讲解,他不知又翻阅了多少遍。 他又花了很大的精力,做了大量的批注,就像现在我们要求同学们读书要做笔记一样,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,孔子读过的书也是批注满满当当,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,然后再讲给弟子听。由于孔子经常展开书简翻阅次数太多了,竟然使牛皮绳磨断了几次,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。这就是成语“韦编三绝”的来历。
韦编三绝的典故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“至圣先师”对于学习的钻研和坚持。
学习是一个“攻坚爬坡”的过程,不能满足于“学过了”“读过了”“看过了”,只有深学深思深悟才能汲取真理的甘泉。这个过程是艰难的,但也是能够磨砺心性、磨炼耐性的过程。所谓,书读百遍其义自见,读书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、由低及高、由近达远的过程,同时也是“微言精义,愈探愈出,愈研愈入,愈往而不知其所穷”的过程,若只是浅尝辄止、不求甚解,其结果只能是徒耗光阴,毫无所得。所以,学习不能走马观花,一眼就过,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,而要像孔子一样,反复读、仔细品,甚至要把相关书籍找来对照读、比较读,彻底琢磨清楚。
同学们,天气越来越冷,困难越来越多,但对于你们来说,只有坐的住冷板凳,下得了苦功夫,刻苦钻研,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取得令人惊讶的成绩。
我的分享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